另外一条消息是,我国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已形成初稿,在规划中重点提到,以光伏发电作为我国发展潜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产业,另外还提到将在十二五期间解决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的限制。
受此牵连,国家能源局内部曾一度传出消息,50兆瓦热电项目特许权招标无限期推迟。根据聚热方式,光热发电可分为槽式、塔式、碟式三种,槽式最具商业化可行性。
按照2008年10月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测算,该项目总成本约为18亿元,年均总发电量约为1.2亿千瓦时,以25年营运期计算,若要实现8%的资本金内部收益率,税后上网电价需达到2.26元/千瓦时多晶硅价格重拾回升态势,截止目前已经突破100美元公斤。从产业总体来看,目前国内多晶硅行业的两极分化趋势明显,行业标准呼之欲出,行业整合迫在眉睫。CMIC专家预计2010-2014年多晶硅供应量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6%,2014年将达到29万吨。2010年随着海外市场强势复苏,多晶硅进入新一轮投产热,传统业内公司及新进公司纷纷上马投产项目。
2010年,在经历了2006—2007年的高峰和2008—2009年的低谷之后, 我国多晶硅太阳能产业正在迎来第二春。到2009年底,我国多晶硅已建成项目的设计总产能为4.4万吨,在建项目的设计产能为6.8万吨,合计约11.2万吨。政府让央企作投资者,以便更好地由自己主导,这一点并不应该被过多指责。
当然,我们也不必过多地指责央企。以西班牙为例,2008年,该国光伏装机容量高达2511兆瓦,但当政府宣布削减财政补贴后,2009年的实际装机容量立刻萎缩至不到200兆瓦,足见政策威力。开标之前又认为,应该在2元/千瓦时以下。由此估算,竞标公司申报一个项目至少需自有资金1.33亿元。
一方面,太阳能电站一般要等到建成的第十六七年才能盈利,央企较民企更具财力与耐力。中电投此番报出低廉的价格,一来得益于捆绑企业能提供相对低廉的组件。
国投电力总经理王维东对此认为,光伏发电的特点是规模小,利润低,国有企业做光伏发电,除了要做产业链外,就是出于自身配额的驱动。按照招标文件规定,若上网电价与技术方案报告、财务评价报告一致,报价最低者即为中标人。但短短一年多时间,光伏电价由4元/千瓦时骤降至1元内,这样的降速,让业界争议四起。另一方面,光伏占央企产品的比重较低,目前的地板价即便亏损也可由其他产品弥补,民企则不行。
而在中国,财政补贴亦是政府考虑的重要议题。直至今日,去年敦煌光伏电站0.69元/千瓦时报价事件仍对光伏行业影响深远,行业内部、发改委能源局、全国人大等在随后都在调研0.69元/千瓦时的真实性和可行性。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秘书长孟宪淦指出,目前有的光伏企业的确可以做到发电成本在1元/千瓦时以下,但还需要合理的利润和管理费用才能得出最终的招标结果,作为新兴产业,光伏目前还处在需要政府鼓励发展的‘婴儿阶段,还未到成熟期,暂时不能像彩电一样依靠价格战和微利就能够生存。大家在赌未来两年市场,预判光伏组件价格将逐步下滑。
沙晓林表示,关键问题还在于能否让光伏上网电价做到足够低,让平价上网时代尽快到来。中电投所属的黄河上游水电开发、中电国际新能源控股、中电投新疆能源三家公司共报出了13个项目中的7个最低价,最终笑傲江湖:在总装机容量280兆瓦的13个光伏电站项目中,中电投中标了7个项目,合计装机容量150兆瓦。
央企压价的‘杀手锏就是亏得起。据业内人士透露,早在竞标之前,能源主管部门就曾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放出风声,嫌光电价格太贵,即便降到1元/千瓦时还是太贵,七八毛才合适。
低价投标,也是缘于如此预期。而对于坊间政府授意央企低价拿标的传闻,孟宪淦表示:现阶段,光伏发电是政策主导的事业,这是最基本的游戏规则。8月16日,开标结束后,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处处长梁志鹏表示:我们希望光伏电价通过招标能够逐年或逐次下降,但这次价格下降幅度比较大,应该说超乎我们的预料。一位业内人士表示,光伏在央企中所占份额很小,即使亏本一两亿元也能在其他产业板块中弥补回来。央企的低报价旨在抢占发展先机,积累行业资源。三来管理上会产生协同效应,例如青海的水电厂可支撑炼硅等。
但结果与预期相距甚远。多家参与投标的企业对《国企》记者说。
在此前下发的招标须知中,甚至还用黑色加粗字体特别提醒竞标企业——如招标人认为所有投标电价均明显偏高,有权拒绝所有投标。据了解,此前多数光伏项目不能普及,主要原因是成本偏高,国家财政补贴又非常有限。
《国企》记者获悉,明年7月~8月,中电投将组建完成完整的光伏产业链,包括炼硅、铸锭、切片等,预计多晶硅电池板生产线产能达到1000兆瓦,届时组件成本可能出现大幅下降。据相关人士透露,五大发电集团均背负清洁能源指标,甚至要想获得新的火电项目,必须有再生能源指标相配套。
40余家企业共计提交了135份标书,其中五大发电央企华能、大唐、华电、国电和中电投成为这次投标的主角,且均祭出最低报价这一利器,摆出一副势在必得的架势。但在4天后的8月20日,国家能源局召集20余家重点企业召开内部会议,多家太阳能企业直指这是一笔亏钱的买卖,并细数低价竞争将会给行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。随着今年9月14日第二轮光伏电站特许权招标结果出炉,这一目标已经提前实现。有此前鉴,此次招标主管部门特意要求企业报价必须有理由、有根据,须报出相关运营成本等。
从以往与我们合作的国企看,也不是像外界认为的那样拿国家的钱不当钱。毕竟产业的规模化不可能单靠几家企业来完成。
抛开商业竞争合理性的问题不说,本次招标将光伏发电带入1元时代,对光伏发电的大规模普及显然是个利好。2009年国家发改委对首个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——敦煌10兆瓦太阳能并网发电特许权示范项目(下称敦煌项目)进行公开招标,国投电力和英利控股组成的联合体,报出0.69元/千瓦时的惊人低价。
其中,央企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(以下称中电投) 狂揽7个项目,成为此次招标中的最大赢家。此次央企的低价完胜,再度引起了业界对于光伏发电成本核算的好奇。
如果现在不压价,等到装机容量上来,这么多财政补贴,政府怎么办?其实,从本次竞标要求来看,主管部门设下的高门槛扼杀了大多数民企参与的可能性。依据规定,竞标公司需为每个标的缴纳500万元保证金,抵押时长14 个月,而且公司必须具备10%的项目资本金,并在公司融资方案中保证30%的自有资金。招标结果显示,中标电价介于0.7288元/千瓦时~0.9907元/千瓦时,全部低于1元/千瓦时。投标结果推迟半月未出,更加深了这种猜测。
集体跳楼价也把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打了个措手不及。按理说,1元/千瓦时的上网电价正是当初业界的目标,本是可喜可贺的事情。
既压迫上游企业降低原材料价格,又通过市场竞争发现理性上网电价,以此来制定光伏行业标杆电价,拉动产业发展。近两个月来,光伏组件价格平均上涨15%左右,业内多预期中标电价在1.1元/千瓦时上下。
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,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撑,但是,如果压力过重,政府也无力承受。作为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光伏电站特许权项目招标,今年的招标工作于6月下旬启动,覆盖西部六个省区共13个光伏电站项目,装机容量总计280兆瓦,特许经营期25年。